跨膜蛋白和分泌蛋白有什么區別呢?下面我們從定義和類型上面分別講解兩者的區別有哪些?
跨膜蛋白(transmembrane protein,TP)是一種貫穿生物膜兩端的蛋白。許多跨膜蛋白的功能是作為通道或“裝載碼頭”來實施拒絕或允許某種特定的物質跨過生物膜的運輸、進入細胞,同時,也使要廢棄的副產品運出細胞。當對某種分子做出相應時,這些“負責運載”的跨膜蛋白通過特定的折疊和彎曲方式,實現該分子的跨過生物膜的運輸。
“跨膜蛋白”是一種跨越整個生物膜一次或多次的蛋白。跨膜蛋白在水中凝聚并沉淀。大多數跨膜蛋白要用去污劑或非極性溶劑提取,少數貝塔-折筒狀蛋白也可以用某些變性劑提取。
所有的跨膜蛋白是整合膜蛋白(也叫內嵌膜蛋白),但是不是所有的整合膜蛋白都是跨膜蛋白。
跨膜蛋白有兩種基本類型:
①α-螺旋:這種蛋白存在于細菌細胞的內膜或真核細胞的質膜,也有時存在于真核細胞的外膜。這是跨膜蛋白的主要類型。據估計在人體內所有蛋白質的27%是α-螺旋膜蛋白。
②β-筒狀蛋白。到目前為止,這類蛋白僅在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外膜、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、以及線粒體和染色質的外膜上發現。所有的β-筒狀跨膜蛋白都有最簡單的上-和-下拓撲學結構,這可以反映出他們共同的進化起源和相似的折疊機制。另一種分類是根據其N- 和C-末端結構域的位置。I、II、III型為一次跨膜蛋白,而IV型是多次跨膜蛋白。I型跨膜蛋白用停止-傳輸錨定序列錨定到脂質膜上,并且,其N-末端結構域在合成時瞄準于ER腔(內質網腔,并且,如果成熟形式是位于質膜上,則N-末端結構域則瞄準于細胞外間隙。II型和III型用信號錨定序列錨定。II型用其C-末端結構域瞄準ER腔,而III型有其N-末端結構域瞄準ER腔。IV型有兩個亞型-IV-A和IV-b。IV-A用其N-末端結構域瞄準細胞質,而IV-B則用其N-末端瞄準腔。劃分成四種類型的意義特別顯示于轉運和內質網束縛的翻譯時。此時,蛋白必須根據類型決定其通過內質網膜的方向。
分泌蛋白(secreted protein)
定義:是指在細胞內合成后,分泌到細胞外起作用的的蛋白質。例如:唾液淀粉酶,胃蛋白酶。注:例如呼吸酶就不屬于分泌蛋白。
在核糖體上合成的分泌蛋白,要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,而不是直接運輸到細胞膜。
進一步的研究表明,在核糖體上翻譯出的蛋白質,進入內質網腔后,還要經過一些加工,如折疊、組裝、加上一些糖基團等,才能成為比較成熟的蛋白質。然后,由內質網腔膨大、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,包裹著蛋白質轉移到高爾基體,把蛋白質輸送到高爾基體腔內,做進一步的加工。接著,高爾基體邊緣突起形成小泡,把蛋白質包裹在小泡里,運輸到細胞膜,小泡與細胞膜融合,把蛋白質釋放到細胞外。
組成生物體的蛋白質大多數是在細胞質中的核糖體上合成的,各種蛋白質合成之后要分別運送到細胞中的不同部位,以保證細胞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。有的蛋白質要通過內質網膜進入內質網腔內,成為分泌蛋白;有的蛋白質則需穿過各種細胞器的膜,進入細胞器內,構成細胞器蛋白。
(一)蛋白質的引導:
蛋白質的運輸盡管比較復雜,但是生物系統中的蛋白質的運輸可以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式來解釋。每個需要運輸的多肽都很有一段氨基酸序列,稱為信號肽序列,引導多肽到不同的轉運系統。
(二)分泌蛋白在內質網(ER)內合成
在真核細胞中,內質網是最大的膜狀結構的細胞器,其表面積可以是質膜面積的幾倍。大部分的內質網與核糖體相結合形成糙面內質網,在糙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是膜蛋白和分泌蛋白合成的地方,也是蛋白質分泌途徑的起點 。多肽經移位后,在內質網的小腔中被修飾,通過短時間的加工后,分泌蛋白形成被膜包裹的小泡,轉運到高爾基體,然后再轉運到細胞表面或溶酶體。
懷化冰峰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、生產、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化工企業,公司擁有完整的研發基地,主要從事醫藥中間體、化學新材料的研發和生產。如有先關需求,歡迎點擊網站上聯系方式咨詢我們,垂詢電話:17307457092
|